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火狐体育平台官网

火狐体育电脑端:2019兰州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绝大多数都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

电话400-996-6354

介绍柴油机车是以柴油为燃料…

扫一扫

联系我们
产品详情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绝大多数都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上,故名。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推行的土地制度。又称班田收授法。班田制仿照唐朝的均田制而制定,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律令国家授予良民土地,一般良民授予口分田,六岁以上男子每人二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六年一班,死后归公;另外按户分给均等的宅地和园地。口分田限终身使用,不准世袭、买卖或转让;宅地和园地为世业田,由田主自由支配。班田制是律令制国家的基础,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夺取了哈里发的权位,开始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661-750年),定都大马士革。此后哈里发不再由选举产生,而由倭马亚家族世袭。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籍称其为“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在“圣战”的口号下继续大规模的扩张。到8世纪前半叶,阿拉伯帝国基本形成,它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汉萨一词日耳曼语原意为集团。同盟形成于1356年,中心在吕贝克。从12世纪起,北德意志商人为了同英国、佛兰德进行贸易,曾组织“科隆汉萨”和“汉堡汉萨”。约12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德意志莱茵河流域的贸易活跃,对外贸易重心逐渐扩大到波罗的海地区。13世纪80年代,莱茵地区各商人组织互相合作以维护共同的利益,并与吕贝克及其他控制波罗的海贸易的北德城市结成同盟,防御劫匪和海盗,确保贸易安全 。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内改革运动。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受到了当时苏联、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匈牙利和波兰的干预和武装干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古印度著名梵文史诗。该诗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屡经增润,最后由蚁蛭编写定本。约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或公元前3世纪,迄2世纪末具有现在流传的形式。全诗分七篇,主要内容讲述阿瑜陀国十车王的长子罗摩远征楞伽岛的恶魔十首王罗波那的故事。一般认为史诗反映了雅利安人向南印度扩张的过程。它与《摩诃婆罗多》同被视为世界文学的名著。

  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法国大革命中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吉伦特派成员主要是与西部和南部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有较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律师。1792年8月,吉伦特派开始掌权。吉伦特派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认为法国革命应当止步,恢复秩序。1793年初,法国局势恶化,前线吃紧,市场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市民要求限制物价,打击投机商。吉伦特派则坚持经济自由原则,不愿对经济进行干涉和管制。吉伦特派逐渐失去民心,1793年6月被雅各宾派取代。

  (一)兴起原因。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幸存的罗马城市,二是新兴的日耳曼城市。1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西欧城市开始勃兴。从产生的时间和地区上来看,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这一些地方在9世纪或者更早已有城市,别的地方则稍显晚。10-11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邻近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14-15世纪以后,一些西欧城市逐步由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其中少数则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国际大都市。

  (二)历史意义。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从政治方面来看,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是巨大 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逐渐形成了以强大王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影响: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产生并取代封建制起过重大作用。(1)中古西欧的城市一产生就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分解的开始。西欧城市的手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业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使城市成为西欧社会进步的最终的原因。工商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且为资本原始积累做了准备。(2)城市的兴起还使西欧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体形式发生了变化。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产生,他们构成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城市的发展,国王与市民结盟,西欧一些国家的政体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分裂割据的领主君主制过渡为等级君主制,16世纪以后又过渡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则在王权的庇护下得到迅速发展。(3)西欧封建社会初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和科学消失。城市兴起后,兴建了许多世俗学校,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向整个封建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起了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是希腊文明的古典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史学领域先后出现三位伟大的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400年)和色诺芬(约公元前431—前354年)。

  (一)希罗多德被西方人士尊为“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传世之作名为《历史》,是以希波战争为主轴的通史般的巨著。希罗多德述史着重探究核实,所采史事皆经过一定的筛选、比较和分析,力求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为后世的历史叙述体奠定基础。

  (二)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的特点是在记实求真方面更为精到,非常注意对史事去粗取精、辨伪存真,因此他的著作具备极高的科学性,为古代其他史家所难及。

  (三)色诺芬是古代非常多产的作者,代表作是《长征记》,这是西方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回忆录。他的《希腊史》是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篇,它将修昔底德史书中缺失的部分,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公元前411 一前401年)的历史补足,并尽力依循修昔底德的史书体裁按夏季和冬季顺序展开叙述,为古典时代希腊史的延续性做出了难以替代的巨大贡献。

  手纺车运动是由圣雄甘地发起的,当时印度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已经被英国殖民统治了近百年。甘地认为是英国的殖民才导致了印度的贫穷,觉得只有通过号召全体人民来参与到反抗英国的运动中来,只有这样才可以对抗英国。认为机器是西方的物质文明,而纺车是属于印度的文明,于是这个运动被称作“手纺车运动”。

  圣雄甘地号召工人参与运动,他认为复兴印度的经济要从手纺车开始,组织展开家庭纺织运动,坚决不与英国政府合作。具体表现形式为: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官员不到英国政府任职、律师不上法庭、英国学校等等。同时民众自发组织,拒绝进食等,以此向英国政府表明自己运动的决心。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它一方面用“不合作”形式动员人民群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使反英斗争具有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另一方面,又以“非暴力”原则阻止人民群众用暴力推翻现行社会制度,阻碍民族运动的逐步发展,充分反映了甘地所代表的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和约》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1)它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以“会议”解决争端。(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明确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定了国家主权的平等。(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一定要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4)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主权是国家的属性,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的国家主权学说和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认同。这就否认和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关系中的世俗化倾向加强了。(5)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其中,在法国体现得最明显。(6)和约还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间经常性的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1)战后,法国企图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以削弱德国,英美则希望吧德国变成其商品倾销市场,希望德国经济能得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复苏,以牵制法国。

  2)面对德国“鲁尔危机”和法国财政困难,美英开始操纵德国赔款问题,“道维斯计划”为德国为德国经济制造了条件。

  3)“杨格计划”大大缩减了德国赔款问题,使德国收回一些经济上财政上的主权。

  4)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财政困难,美国担心德国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和投资利益,颁布“胡佛缓债令”各国被迫接受。

  5)1932年《洛桑协定》后,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希特勒上台后干脆取消赔款义务。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不了了之。

  德国赔款问题的最终解决,是美英扶徳抑法政策的具体反映。是主要战胜国之间矛盾加深和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是美国维护其欧洲利益的具体体现。

  提示:南北战争之前,美国独立后一直存在着两种体制:北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的农奴制。南北战争的胜利即是先进的资本主义战胜了农奴制的奴隶殖民社会,达到了美国本土的高度统一,为资本主义全美的发展扫清道路和提供了政治环境,因而被称为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绝大多数都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上,故名。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推行的土地制度。又称班田收授法。班田制仿照唐朝的均田制而制定,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律令国家授予良民土地,一般良民授予口分田,六岁以上男子每人二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六年一班,死后归公;另外按户分给均等的宅地和园地。口分田限终身使用,不准世袭、买卖或转让;宅地和园地为世业田,由田主自由支配。班田制是律令制国家的基础,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夺取了哈里发的权位,开始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661-750年),定都大马士革。此后哈里发不再由选举产生,而由倭马亚家族世袭。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籍称其为“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在“圣战”的口号下继续大规模的扩张。到8世纪前半叶,阿拉伯帝国基本形成,它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汉萨一词日耳曼语原意为集团。同盟形成于1356年,中心在吕贝克。从12世纪起,北德意志商人为了同英国、佛兰德进行贸易,曾组织“科隆汉萨”和“汉堡汉萨”。约12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德意志莱茵河流域的贸易活跃,对外贸易重心逐渐扩大到波罗的海地区。13世纪80年代,莱茵地区各商人组织互相合作以维护共同的利益,并与吕贝克及其他控制波罗的海贸易的北德城市结成同盟,防御劫匪和海盗,确保贸易安全 。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内改革运动。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受到了当时苏联、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匈牙利和波兰的干预和武装干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古印度著名梵文史诗。该诗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屡经增润,最后由蚁蛭编写定本。约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或公元前3世纪,迄2世纪末具有现在流传的形式。全诗分七篇,主要内容讲述阿瑜陀国十车王的长子罗摩远征楞伽岛的恶魔十首王罗波那的故事。一般认为史诗反映了雅利安人向南印度扩张的过程。它与《摩诃婆罗多》同被视为世界文学的名著。

  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法国大革命中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吉伦特派成员主要是与西部和南部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有较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律师。1792年8月,吉伦特派开始掌权。吉伦特派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认为法国革命应当止步,恢复秩序。1793年初,法国局势恶化,前线吃紧,市场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市民要求限制物价,打击投机商。吉伦特派则坚持经济自由原则,不愿对经济进行干涉和管制。吉伦特派逐渐失去民心,1793年6月被雅各宾派取代。

  (一)兴起原因。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幸存的罗马城市,二是新兴的日耳曼城市。1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西欧城市开始勃兴。从产生的时间和地区上来看,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这一些地方在9世纪或者更早已有城市,别的地方则稍显晚。10-11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邻近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14-15世纪以后,一些西欧城市逐步由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其中少数则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国际大都市。

  (二)历史意义。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从政治方面来看,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是巨大 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逐渐形成了以强大王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影响: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产生并取代封建制起过重大作用。(1)中古西欧的城市一产生就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分解的开始。西欧城市的手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业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使城市成为西欧社会进步的最终的原因。工商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且为资本原始积累做了准备。(2)城市的兴起还使西欧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体形式发生了变化。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产生,他们构成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城市的发展,国王与市民结盟,西欧一些国家的政体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分裂割据的领主君主制过渡为等级君主制,16世纪以后又过渡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则在王权的庇护下得到迅速发展。(3)西欧封建社会初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和科学消失。城市兴起后,兴建了许多世俗学校,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向整个封建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起了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是希腊文明的古典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史学领域先后出现三位伟大的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400年)和色诺芬(约公元前431—前354年)。

  (一)希罗多德被西方人士尊为“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传世之作名为《历史》,是以希波战争为主轴的通史般的巨著。希罗多德述史着重探究核实,所采史事皆经过一定的筛选、比较和分析,力求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为后世的历史叙述体奠定基础。

  (二)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的特点是在记实求真方面更为精到,非常注意对史事去粗取精、辨伪存真,因此他的著作具备极高的科学性,为古代其他史家所难及。

  (三)色诺芬是古代非常多产的作者,代表作是《长征记》,这是西方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回忆录。他的《希腊史》是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篇,它将修昔底德史书中缺失的部分,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公元前411 一前401年)的历史补足,并尽力依循修昔底德的史书体裁按夏季和冬季顺序展开叙述,为古典时代希腊史的延续性做出了难以替代的巨大贡献。

  手纺车运动是由圣雄甘地发起的,当时印度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已经被英国殖民统治了近百年。甘地认为是英国的殖民才导致了印度的贫穷,觉得只有通过号召全体人民来参与到反抗英国的运动中来,只有这样才可以对抗英国。认为机器是西方的物质文明,而纺车是属于印度的文明,于是这个运动被称作“手纺车运动”。

  圣雄甘地号召工人参与运动,他认为复兴印度的经济要从手纺车开始,组织展开家庭纺织运动,坚决不与英国政府合作。具体表现形式为: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官员不到英国政府任职、律师不上法庭、英国学校等等。同时民众自发组织,拒绝进食等,以此向英国政府表明自己运动的决心。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它一方面用“不合作”形式动员人民群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使反英斗争具有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另一方面,又以“非暴力”原则阻止人民群众用暴力推翻现行社会制度,阻碍民族运动的逐步发展,充分反映了甘地所代表的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和约》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1)它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以“会议”解决争端。(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明确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定了国家主权的平等。(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一定要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4)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主权是国家的属性,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的国家主权学说和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认同。这就否认和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关系中的世俗化倾向加强了。(5)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其中,在法国体现得最明显。(6)和约还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间经常性的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1)战后,法国企图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以削弱德国,英美则希望吧德国变成其商品倾销市场,希望德国经济能得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复苏,以牵制法国。

  2)面对德国“鲁尔危机”和法国财政困难,美英开始操纵德国赔款问题,“道维斯计划”为德国为德国经济制造了条件。

  3)“杨格计划”大大缩减了德国赔款问题,使德国收回一些经济上财政上的主权。

  4)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财政困难,美国担心德国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和投资利益,颁布“胡佛缓债令”各国被迫接受。

  5)1932年《洛桑协定》后,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希特勒上台后干脆取消赔款义务。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不了了之。

  德国赔款问题的最终解决,是美英扶徳抑法政策的具体反映。是主要战胜国之间矛盾加深和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是美国维护其欧洲利益的具体体现。

  提示:南北战争之前,美国独立后一直存在着两种体制:北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的农奴制。南北战争的胜利即是先进的资本主义战胜了农奴制的奴隶殖民社会,达到了美国本土的高度统一,为资本主义全美的发展扫清道路和提供了政治环境,因而被称为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推荐产品展示

诚信厂家,我们值得您选择!